近日,電商巨頭阿里系的菜鳥網絡(下稱菜鳥)與國內快遞老大順豐速運(簡稱順豐)相互關閉互通數據接口。在國家郵政局介入協調后,雙方開始軟化,僵局出現轉機。國家郵政局稱,6月3日12時起,雙方全面恢復業務合作和數據傳輸,“菜鳥順豐之爭”告一段落。
回顧這場“菜鳥順豐之爭”似乎來得突然,去得也快。6月2日,菜鳥率先發布了《菜鳥關于順豐暫停物流數據接口的聲明》,聲明中稱,5月31日晚上6點,接到順豐發來的數據接口暫停告知。6月1日凌晨,順豐就關閉了自提柜的數據信息回傳。6月1日中午,順豐又進一步關閉了整個淘寶平臺物流信息的回傳。
而順豐方面則給予反駁:菜鳥單方面于6月1日零點切斷豐巢(由順豐主導建立的智能快遞柜系統)信息接口。6月1日上午11時,順豐才停止對阿里系平臺的物流詳情推送。并稱,菜鳥之所以封殺順豐,背后原因是阿里方面希望順豐放棄使用騰訊云改用阿里云。
國家郵政局隨即積極介入,6月2日晚,召集菜鳥和順豐的高層進京,就雙方關閉互通數據接口問題進行協調,從6月3日12時起,全面恢復業務合作和數據傳輸。
此次菜鳥與順豐何以會為數據互懟呢?這還要從數據對這兩家企業的重要性說起。2013年5月成立的菜鳥,希望通過大數據的能力,幫助商家和快遞企業提升物流效率,建立一個開放、共享、社會化的物流基礎設施平臺。
菜鳥成立后,阿里方面接連投資了圓通、點我達,并通過蘇寧控制了天天快遞,以數據為核心來逐步掌控物流行業關鍵節點的布局戰略日益清晰,這也使得一些快遞企業擔心被不斷做大的菜鳥所控制。
作為國內快遞業老大的順豐,不希望自己只把商品送貨到家,掙“快遞小哥”的辛苦錢,還計劃涉足產業鏈上游,進入電商領域。早在2010年,順豐就已開通“順豐E商圈”,而且還推出了自己的支付工具——順豐寶,將電商、物流和第三方支付環節打通,所以順豐自然擔心核心數據落入他人之手。
應該看到,電商與快遞業互相依存,相互促進。可以說,沒有快遞行業快捷配送,電商難以發展;反之,沒有電商的支撐,快遞行業也不可能迅猛發展。近年來,快遞業高速發展,2016年我國快遞業務量規模已穩居世界首位,全年業務量完成了313.5億件,業務收入突破了4000億元。其中,來自淘寶的快遞就占了國內快遞量的60%。
但不容回避的是,隨著電商與快遞業的進一步融合發展,雙方向對方業務的彼此滲透,使原來的合作關系開始出現裂隙。此次“菜鳥順豐之爭”,無疑只是電商與快遞業雙方矛盾的一個縮影。對此,還須著力解決產業融合發展、信息互聯互通、網絡協同規劃等問題,建立跨行業的規則。
正如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建議的那樣:行業規則應該由政府指導,行業制定,最后企業執行,如果全部由占有主導地位的企業制定,很容易發生摩擦。
以此次“菜鳥順豐之爭”物流大數據為例,還需要由政府部門指導、行業協會牽頭制定關于數據分享和數據安全保護方面的行業規范,明確各方在大數據共享和安全保護方面的權利和義務,在推動物流大數據共享、促進行業發展的同時,保護好個人隱私。